改變越南美術史的法國藝術家:維克多.塔迪厄(Victor Tardieu)
跨越殖民與創新的界線,為戰亂中的越南注入生命力
越南是一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,歷史上曾經受到中國、法國、日本殖民侵略的困擾,但卻有一位法國的藝術家,為越南帶來現代藝術這份禮物。提到藝術家,大家通常會直接聯想到他們的代表作品,例如: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、孟克的吶喊等。然而,維克多.塔迪厄,不僅有許多代表作品,更重要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:教育家,他所創辦的印度支那美術學院,影響了整個東南亞這一百年來的藝術發展。

維克多.塔迪厄(Victor Tardieu),1870年4月30日出生於法國奧爾良,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法國學院派畫家。少年時期就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,17歲進入里昂國立美術學院(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-arts de Lyon)就讀,正式踏上了藝術的道路。
在學期間,維克多展現出十足的藝術天賦,受到老師的推薦轉學至當時的藝術重鎮─巴黎朱利安學院 (Académie Julian)。這所學院以開放與前衛的教育風格聞名,深受維克多的喜愛,也讓他受到了無框架教育的啟發。
在朱利安學院,維克多邂逅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位貴人─里歐·博納(Léon Bonnat)和阿爾伯特·邁格南 (Albert Maignan)。這兩位皆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,是當時法國藝術界的重要人物,金庸、趙無極、貝律銘等皆曾獲此殊榮。在里歐·博納的建議與支持下,維克多於1890年進入巴黎美術學院(Beaux-Arts de Paris),並跟隨兩位老師在其工作室細心指導,逐漸成為藝術界嶄露頭角的新星。
統治一個國家最好的方法就是實施文化統一

1902年,維克多.塔迪厄與音樂家妻子卡羅琳·路易吉尼(Caroline Luigini,1873-1963)步入禮堂後,憑藉著「勞動」(Travail) 這幅作品贏得國家美術獎,並獲得了免費環遊歐洲的機會。維克多的眼界因此大開,期間陸續為法國丁香市政廳、蒙魯日市政廳和幾座教堂創作了許多傑出的作品。隔年,迎接了他們的新生兒讓.塔迪厄(Jean Tardieu,1903-1995),然而這看似美滿的生活,卻被突如其來的戰火給打斷了。
1918年,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,政府無力再委任藝術家創作,維克多只能依靠妻子卡羅琳教授豎琴的收入來維持家計。擔心無法靠繪畫維生的維克多,開始關注即將影響他一生的獎項:「印度支那美術大獎」。
印度支那美術大獎(Prix de l'Indochine)又稱為法國殖民藝術獎,法國政府舉辦此獎項,旨在挑選能夠幫助實施文化統一的人才。因此,法國政府補助得獎者前往越南旅遊,並賦予他們在當地畫出殖民地之美的任務,以推動文化統一。1920年,維克多榮獲印度支那美術大獎,並在隔年踏上了越南的土地。當時的他並不知道,這趟旅程即將徹底改變越南的美術史。
跨越文化界限的藝術先驅

維克多到越南的第一個任務是為印度支那學院的禮堂,創作一幅主題為「法國給殖民地帶來文明的好處」的巨型壁畫。要完成這幅壁畫,維克多花了許多的時間了解越南的風俗民情和傳統文化,這時他認識了一位才華橫溢的越南青年藝術家南山(Nam Sơn,1890-1973)。
藝術搭起的橋樑,跨越了兩人年齡的鴻溝。維克多成為南山的老師,時常提供繪畫的指導及建議,而南山則成了維克多在越南的貼身嚮導,為他找了許多當地人擔任壁畫的模特兒。這幅壁畫用了200位代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物,精準地描繪了20世紀初河內的景觀,畫作中一座越南傳統牌樓上寫著「升堂入室」,牌樓前的雕塑象徵著進步與智慧,呼應了維克多提倡合作而非對抗的理念,但這幅壁畫卻在越共解放河內時,被視為帝國主義的象徵而遭到破壞,直到2006年才重新被修復。現在,該作品也被藝術圈重新定位為「越南現代美術的開山之作」。
法國在海外設立唯一的正式官方的美術學院

印度支那美術學院 (Écoledes Beaux-Arts de l'Indochine)
維克多和南山在長時間的朝夕相處下,成了忘年之交。在一次偶然的交談中,南山提出了建立藝術學校的想法,維克多對此深有同感,認為越南除了必須擁有自己的藝術,更應該創立一間屬於印度支那的美術學校。(註:印度支那在歐洲人的記憶中代表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國家)
當時法國政府已開設了許多職業學校,唯獨缺美術學校。終於在1925年,梅林總督同意了維克多的的請求,在安南東京(現今的河內),成立了整個東南亞第一間美術學校:印度支那美術學院 (Écoledes Beaux-Arts de l'Indochine) ,當地又稱為東洋美術學院,即現在的河內美術大學。
印度支那美術學院上課情景
維克多成為校長後,致力於確保教學品質,他除了嚴格篩選繪畫老師,更策劃由學校自行培訓未來的教師,以確保教師不僅具備優秀的繪畫技巧,更能夠擁有開放的視野,並對越南在地文化有深刻的認同。為了推廣這項理念,維克多以培育未來教師的標準,舉辦了第一屆的入學考試,最終,在270名報考學生當中,僅挑選出10位學生通過考試,這些學生不僅成就斐然,並且畢業後成為越南知名大畫家,例如:黎譜( Lê Phổ)、梅忠恕(Mai Trung Thứ)、阮潘正(Nguyễn Phan Chánh)等。
儘管法國是世界上藝術實力最強的民族之一,但是自從法國殖民者來到越南後,當地的藝術作品數量明顯下降
維克多深知越南擁有獨特的藝術天賦,他們擅長各種工藝技術,只是缺乏教育,他認為越南的傳統藝術不應該被拋棄。因此,教學的內容除了繪畫理論、素描、解剖學、透視以外,更規定學生必須把傳統文化融入畢業作品中。維克多甚至收集了大量的中國與日本的水墨複製畫,方便學生臨摹學習,此外他還親自到雲南購買絲綢、毛筆及大量的紙和木板,以作為學生創作使用的材料,讓學生們盡可能地接觸更多元的創作媒材。
然而,維克多竭盡全力讓學生接受完整的教育與訓練時,很快就明白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。在招生數極低的情況下,學校難以達到收支平衡,必須要有額外的收入來維持生計。因此,他在河內與巴黎組織了銷售展覽,而這些展覽也如期取得巨大的成功,越南的藝術作品一時之間享譽海內外,其中充滿安南民族特色的絲綢畫與漆畫,更是馬上引起法國巴黎美術界的特別關注,印度支那美術學院的名號,也就此打響。

校長維克多.塔迪厄與印度支那美術學院的師生合影
維克多於1937年6月12日在擔任校長任內去世,享壽67歲。葬禮那天,送行的隊伍排滿了河內的街道,以感謝維克多對越南美術的貢獻,當時的政府製作了一尊維克多半身雕塑,豎立在美術學院的校園內,而河內的一條街道也以維克多的名字來命名。
回顧維克多的一生,彷彿是一場激動人心的革命,儘管遭遇重重困難,他仍奮鬥至生命的盡頭。維克多對待學生,宛如慈父般慷慨。黎譜(Lê Phổ)曾經說過:「維克多教授如同我精神上的父親指引著我們,我非常的崇拜並喜愛這位教授。」;蘇玉雲(Tô Ngọc Vân)也曾這麼形容維克多:「他愛他的學生,他讓我們相信我們的未來。」
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無我,維克多無私的情操,成為有愛的引路人,永遠映照在越南的心中,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整個越南的藝術發展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別小看自己微小的正念,這些小小的想法,將來可能都會對某些人,甚至為整個國家帶來深遠的影響。
訂閱YouTube 越南藝23
讓你迅速了解越南藝術是如何從傳統工藝躍上國際藝術舞台
成為當今藝術界與拍賣市場上的新寵!